我曾经是东南大学的一名教师,1996年被调任至南京市规划局,负责牵头组建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2004年事业单位改制,我又和研究所一起下了“海”,成为一名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老师”“所长”“董事长”,对我来说,是三种岗位、三副重担和三次创业。尤其担任“董事长”的15年来,我积极转换角色,努力学习如何做好企业带头人;15年来,企业也经历转型的“阵痛”,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积极谋求生存发展之道。经过多年努力,公司逐步站稳了脚跟,发展态势也日趋向好。在我与公司共成长的过程中,有几点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这重要、那重要,城市百姓为首要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一份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方案,一定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城市战略定位和前进方向,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千条路、万条路,不谈质量没出路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质量把控尤为重要,因为当下完成的每一份规划、设计都将成为下一单项目的“活招牌”。“要做就做精品,常规项目也要做出超常规品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工艺标准”。南京交通所刚建立,就聘请了国际知名交通专家、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河上省吾教授担任南京城市交通规划顾问。改制初期,当我们团队只有10个人的时候,项目质量相对还易于把控。但随着企业发展,员工越来越多,摊子越铺越大,质量把关就越来越难。如何确保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2006年,我们探索成立公司内部技术委员会,由公司高层和外聘的技术专家担任委员,在生产经营之外独立运作,每周至少召开2次技术审查会议,会审重大项目和课题,会诊疑难杂症,反复论证推敲每一个设计环节,审查通过的合格产品,才能下“生产线”。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审查”:在工作大纲阶段给予事前指导和咨询,确保大方向上不出差错;在初步、送审和最终成果阶段分别进行到期审查,对核心技术和程序进行论证把关,同步征求客户意见建议,及时作出优化调整,实现全覆盖全流程质量管控。我们还要求每个项目团队都配备复核人、审核人和审定人,分层负责、分兵把守,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技术规范达标,匹配城市特色、满足百姓诉求。此外,公司还出台了内部技术指南,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为技术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还把岗前技术质量管理培训作为员工入职必修课,着重塑造员工质量意识和规范行为准则。
创业难、守业难,有人有魂才不难
改制之初,我们既没资质也没资产,10个人带着几张桌椅和几台电脑就从体制走向了市场。我是技术出身,那时还不懂企业经营。为了让公司快速步入正轨,想了不少办法,不仅引进专业管理人员,也派人到高校进修,用一年多时间,搭好公司的架子。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以前积累的业务资源,我们起步比较顺利,不少项目主动找上门,改制第一年营收就突破1000万、第二年突破2000万。但在2008年前后,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营收停滞在3000万左右,且不少人才甚至一些“元老”都相继跳槽,人心不稳,公司发展前景堪忧。这些问题让我忽然意识到,成立董事会、制定公司章程只是让我们有了现代企业的样子,但是激励和管理方式还有事业单位的影子,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主要靠“惯性”,企业内部人才储备不足、资质等级亟待提升、企业文化建设薄弱等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胆子、步子都再大些,用拼劲、闯劲和狠劲让自己彻底“脱胎换骨”。经过与员工及时地“交感情、通思想、谋发展”,也通过董事会层面的多次研讨,我们充分认识到公司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于是,我们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理思路、编规划,调整组织架构,细化公司管理层岗位,推进薪酬、绩效和福利制度改革,配套建立人才奖励激励、推优政策,为每一名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还成立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组织,实施引航、堡垒、铸魂、馨园4个工程,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公益、文体等活动,真情关爱员工,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我们研究制定了公司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实现从交通规划设计向城市与交通综合规划设计的彻底转型,形成了规划、设计等业务协同发展的产品线优势,先后完成千余项规划设计与科研项目,业务覆盖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2018年公司合同额达超1.5亿,员工数发展到近200人,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6个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