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获得奖项:
2018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项目供稿:
综合交通规划二所 李其贵
一、项目背景 由于客观原因,本次规划历时较长,期间经历了数次外部条件的变化调整——连云港行政区划调整(赣榆撤县改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启动等。同时,城市公交系统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二、项目内容 1.核心问题 (1)乘客公交出行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车外(到站、离站及候车)。 (2)公交线路初步优化,但受制于场站缺失、专用道系统不完善、补贴不足等,线路得不到充分发挥。 (3)配套公共自行车后,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所改善,但接驳线路、换乘枢纽、立体过街建设仍待加强,轨道交通仍然空白。 (4)公交发展的良性循环尚未有效建立。 2.以问题和目标双重驱动,以需求为核心,确立公交发展模式,强化顶层设计 从组织、制度、立法、管理、规划、建设、财政、运营、监管等多个角度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公交优先保障体系,确保公交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提升运营效率,减轻财政压力。 3.深化场站落地,打通当前最薄弱环节 本规划与新总规、轨道交通规划实现了紧密互动。为确保场站用地,开展了多轮的征求意见与反馈工作,并以准图则的形式确定每一块近期建设场站用地位置。 三、项目特色 1.效率优先,高效利用土地与公共交通资源 (1)利用同步编制城市总规的契机,公交设施、站点的控制与用地开发相互反馈,落实TOD理念,支撑城市开发,保障公交客流,改善公交运行效益。 (2)构建多模式、一体化、全覆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多元网络系统,优化组合提升效率。 (3)应对连云港城市形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建设捷运快线作为骨架公交补充形式。 2.刚性规划与弹性控制相结合,近远期结合,确保方案可靠性 (1) 由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次规划提出刚性规划和弹性控制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方法。在刚性规划用地和走廊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弹性指引要求,在控规编制阶段和用地出让阶段根据实际开发情况进一步校核用地规模要求,增加配套用地或配建场站设施。 (2) 近远期公交骨架系统相互衔接。连云港市已经开展了BRT公交的建设,在当前的城市规模下,BRT公交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为提升近期公交服务质量,兼顾远期轨道建设客流培育要求,本次规划提出:近期以BRT为公交系统主骨架,承担主骨架功能和轨道交通客流培育的功能;远期随着轨道的建设逐步过渡到“轨道+BRT”的公交骨架网络,BRT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与补充,覆盖次级客流走廊,弥补轨道服务空白,对不同功能的BRT线路提出了不同的专用道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