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微公交开到门诊部创意由来——便民服务新突破背后的南京城交院智慧创新




ff94cdcee5febec40eb8a743fd0caff6-sz_91215.png

编 者 按

图片关键词


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部前新增的B15路小蓝鲸微公交专线引发媒体热播和市民热捧。公交专线开进门诊部这一公交服务与医疗体系精准对接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南京这座首批成功创建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再接再厉,再次创新示范的表率担当。而其背后有一支以致力于城市与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高水平技术精英团队——南京城交院,持续为南京公交都市示范创建提供强有力、开创性、高质量技术支持与服务。此次推出的医疗微公交专线也是南京城交院小伙伴们率先提出创意、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生动案例之一。


1742779706118070.png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服务市民通勤、消费、旅游等基础出行需求的使命,更肩负着保障就医、就学、特殊群体出行等民生服务的重要职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城交院董事长杨涛教授早在二十年前开创性地提出了“健康交通-健康城市”的理念,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构建以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为特征的城市健康交通体系和模式,支撑引导紧凑高效、绿色生态型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并在南京首开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创建之先行先试成功实践。2020年,在公共交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益加剧,行业自身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已经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杨涛董事长借领衔担当雄安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研究重大任务之际,审时度势再次率先创意大胆提出了“覆盖全域、链接全程、服务全民”的“三全公交”全新理念,该理念主张要突破传统城市公交相对狭隘的时空服务理念,将其拓展到涵盖高铁、普铁、地铁、快速公交、干线公交、需求响应微公交等在内的完整公交体系,既做到从广域、区域、市域的全域公交出行,从高铁—地铁—公交—步行或自行车多网融合、无缝衔接,从枢纽至家门、院门、校门、楼门等门到门服务,公交网络要延伸覆盖医疗机构、居住社区、教育机构、产业园区等,为广大市民提供真正意义上“门到门、点对点”的全程全链公交服务和能够满足通勤通学、公务往来、购物消费、探亲访友、问医就诊、文体娱乐等等各类公交出行需求,适合老中青病残幼等全民公交出行需要。

公交专线开进门诊部这一看似简单的公交线路调整和站点优化,实际上就是在“三全公交”理念指引下,城市公共交通高品质服务向更加人性化、贴心化、精细化、精准化迈进的体现。

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日均人流量约7万人,医院周边交通拥挤、停车难问题凸显。为改善江苏省人民医院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我院与省人民医院、市交通局、建委、公安交管局、公交集团等各个部门开展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广州路院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方案的研究工作。接到该任务之后,我院迅速组建了专项工作组,通过数个星期周密细致的现场调查和科学严谨的大数据分析,精准把脉省人民医院周边交通问题,摸清症结所在,认真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并提出了“方式转移-人车分流-静态扩容”的改善对策,其中“方式转移”的核心举措就是将公交车引入院区内部。因牵涉部门与主体较多,为了促成公交车顺利开进院区内部,我院开展了持续数周的统筹推进与多方协调,联合省人民医院、市建委、市交通局、公安交管局、公交集团等各个部门,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为公交车开进门诊部铺平道路,最终打造出了这一广受好评的“公交进院区、暖心到床边”的民生服务样板工程。

公交开进门诊部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医院周边长期存在且日益加剧的“医堵”难题和就诊停车资源紧缺问题,更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就医出行的便利性,是破解民生痛点、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关键举措。通过缩短就医“最后一公里”,成功解决了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患者的出行痛点,是民生温度的直接体现;通过“公交+医疗”跨界融合,破解了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孤立布局的弊端,实现公共资源配置从“粗放供给”向“精准响应”的转型和城市治理的精细化。

根据总体方案和相关部署,B15路公交车开进门诊部只是省人民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系统工程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完善院区公共交通配套,提升市民就医出行便利度,接下来我院还将联合市地铁集团、公交集团等相关部门,结合南京地铁5号线的开通运营,进一步梳理院区周边公交线路,科学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和站点布设,新增若干条微循环接驳专线,助力更多公交专线开进门诊部,构建“地铁+公交”立体接驳体系,实现与门诊大楼的无缝衔接,全面提升院区周边公共交通服务效能。

作为长三角区域医疗首位度极高、医疗水平极高、医疗资源极为丰厚、服务区域极为广泛的医疗大市,这样广受欢迎的医疗微公交服务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场景,下一步如果再嫁接智慧化出行服务的支持,必将展现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发展前景。


END



2025-03-13 10:23:2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