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发展导则》
获奖: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供稿:城市规划所 王松杰
整理:技术创新部 孙晓莉
1
项目背景
南京市于2013年制定了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总体设计与实践方案,是国内最早将公共交通导向土地利用理念(TOD)付诸实践的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开展《南京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发展导则》的编制。
南京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NanJing
2
总体思路
本次导则成果分为研究报告和规划导则两部分,以研究报告为技术支撑,构建规划导则的指引体系。明确以下思路:
科学确定公交都市引领下的发展目标
强化公交适应性评价带来的问题解析
提升问题导向下的导则指引实效性
构筑导则对各层面规划的指导体系
强化政策机制引导保障导则的落实
3
研究思路与内容
背景研究
解读国家、南京市的相关政策与规划要求,梳理TOD开发的相关理念,形成公共交通导向下的土地利用发展认知,明确导则引导的范围、对象和层次划分。
基础研究
借鉴国内外公交引导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区域、廊道、节点等层面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的互动关系,结合南京市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初步提出TOD发展的模式和要点。
问题分析
在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从大中运量公交体系、常规公交体系和公交发展的政策机制三个方面,开展南京市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发展的适应性评价,并总结主要问题。
目标导向
基于适应性评价总结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应对思路和发展目标,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开发引导策略。
分层引导
从城市层面、线路层面和站点层面三个层次入手,提出系统性、针对性的规划要求、控制指标与设计方法。
实施建议
从工作机制、开发模式、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实施与运营建议。
导则内容
4
项目创新
科学评估——构建系统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适应性评价体系
系统化的适应性评价
1
分别从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常规公交系统和公交政策体制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开展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适应性评估。其中,重点对大中运量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发展,从城市层面、线路层面和站点层面分层次地开展适应性分析评估。
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适应性评估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适应性评价
2
提取经典案例与建设部《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2015)中相关的数据与要点,形成评估度的参考值与参考要点,与南京市目前现状和既有规划的相应数据和特征进行一一比对,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适应性评价体系,得出相应的评价与相关要点判断。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适应性评价
基于适应性评价的问题梳理与总结
1
在系统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适应性评价基础上,对各层次、各要点评价的问题进一步归纳整合,总结出南京市目前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
第一,如何破解南京目前仍为单中心主导的城市形态?
第二,如何实现对南京市现状与规划区域差异化引导?
第三,怎样结合南京公交都市的创建?
第四,如何应对轨道交通密集建设与用地开发的时空匹配,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 ?
第五,如何判断南京市目前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关系?并对常规公交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形成判断?
第六,如何实现导则的指导意义,并形成一系列制度安排与项目计划?
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引导目标与思路
2
总体发展目标:以公交导向的开发理念,构建公共交通和城市用地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引导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聚式完善”转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适应性评价的主要问题,以发展目标为导向,按照不同分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引导策略。
将城市、线路、站点三个层面进一步展开为总体、分区、分段、分类和分项五个方面,并依据建成区和新建地区不同的建设条件与要求,构筑多层次、全类别、差异化的控制引导体系。
多层次、全类别、差异化的控制引导体系
空间统筹——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市域空间全覆盖的导引体系
在空间引导方面,从区域—城市—廊道—站点核心区—站点地区五个层次展开,构建面、线、点相结合,宏观到微观全覆盖的市域空间引导体系。
区域—城市层面强调宏观格局引导,包括公交引导南京市与都市圈各城市紧密联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总体格局引导;城市总体格局对公交系统的反馈引导;公共交通对城市用地开发的分区引导。
廊道层面强调中宏观骨架格局引导,包括公交线路总体功能定位、线路与站点位置优化、沿线用地布局引导以及线路分段控制引导。
站点核心区层面强调中微观土地利用引导,包括站点核心区范围界定、差异化分类引导,形成覆盖市域,建成区与规划区兼顾的站点核心区控制体系,并构建空间差异化的控制引导指标与条例。
站点层面强调微观要素控制,分别从站点开发模式与业态、地下空间开发、交通衔接、步行系统、景观与开敞空间以及市政管线等方面,按照不同站点类型和地区特征,提出差异化控制引导要求。
宏观到微观全覆盖的市域空间引导体系
精细控制——进一步细化站点分类,构建空间差异化的控制引导指标与条例
精细化分类引导
1
将中心站、枢纽站、特殊控制站、一般站、端头站和常规公交枢纽站六个个站点类型与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混合强度开发的城市一般建设区、中低强度开发的外围城郊区三个城市分区叠合,并按照建成区与新建地区分开引导,进而形成22类站点核心区。
精细化空间落实
2
将现状与规划的各个轨道站点落实到22类站点核心区中,进一步细化并明确站点核心区土地规划引导。
精细化校核反馈
3
以南京市轨道五号线为例,对五号线站点周边城市设计成果从用地功能、空间尺度、开发强度三个层面与本导则引导要求进行校核,并提出相应的反馈引导要求。
空间差异化的控制引导指标与条例
从开发机制、运营模式、规划编制流程、规划实施政策、开发时序、实施保障与监督模式等方面提出措施与建议。强调构建面向协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形成统筹规划、计划和建设,动态跟踪和统筹交通发展建设的“一张表”指引。
引导动态跟踪的“一张表”
5
项目意义
本导则的编制,是落实与细化南京“公交都市”实施方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结构,寻求新型城镇化趋势下健康城市的发展之路,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为南京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顺利通过交通部验收,并被授予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沪、宁两市)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并为南京公交都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提供技术指引。
2017年11月23日,由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郝桂娟带队的专家组对“南京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 建设成果进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