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轨道交通线网专题评估》
委托单位:
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成员:
郜俊成、黄越、徐闯闯、孙鑫
no.1
研究背景
目前,南京已建成运营轨道线路10条,378公里,仅次于北上广,居于全国第四位,还将陆续建设并新建13条(段)线路约298公里。南京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已走在了全国二线城市的前列。
轨道交通实施以来,原有规划的阶段性目标是否实现、网络架构是否合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如何、轨道交通在南京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规划实施评估来进行系统的分析。此外,考虑南京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江北新区、南部新城、河西新城等区域的发展也需要轨道交通的引领和支撑。
因此,为适应南京市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需要对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及其实施情况、轨道交通的陆续建设与城市发展布局的协调程度等进行评估,并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强化轨道交通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战略引导作用。
no.2
评估对象与内容
(1)已运营的轨道网络:截止2018年已建成运营的10条轨道线路,里程约378公里。
(2)建设规划批复的轨道网络: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轨道建设规划中,已批复的轨道线路共17条,里程约624km。
(3)远景规划的轨道网络:规划的城市轨道15条,都市圈轨道10条,合计915.6公里。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对轨道规划评估内容分为轨道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轨道与综合交通的协同性、轨道客流效益与服务水平以及轨道交通建设的评估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图 评估内容与目的
no.3
评估主要结论
1、已运营轨道交通:率先构建大规模轨道线路,初步实现对城市功能的服务和中心体系的支撑,网络架构初步拉开。
南京市率先在我国二线城市中构建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网络。目前,我市已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共10条线路378公里。
运营轨道网络基本覆盖了江北、仙林、江宁等外围城区组团,大幅度缓解了主城内部及跨组团通道的交通拥堵,同时进一步促进城市格局的优化以及新城、新区的用地集约建设。
但是运营线路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中心压力过大,外围客流偏低;建设时序不均衡,外围线路建设较早,中心分流线路相对滞后。中心区部分换乘站设施规模难以承受巨大冲击客流压力,个别节点换乘距离较长。局部断面已出现高峰拥挤,有待全网优化分流和增车减压。而外围线路占比较长,降低了全网客流强度和效益。城区干线向中心城区外延伸过长,末端客流效益较低。
图 运营轨道与城市中心体系的关系
2、批复轨道线网评估:将强化南京轨道领先地位,并均衡中心区和外围布局,但末端客流效益低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站点压力突出可能出现限流。
已批复的轨道线路共17条,里程约624km。批复轨道线路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南京轨道领先地位,并均衡中心区和外围线网布局。外围线路占比较高、整体客流强度较低的问题将得到一定解决。
但是部分城区干线向外围延伸过长,末端客流效益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如1、3号线南端,6号线北端、S3线等客流相对较低。另外,线网压力不均衡的问题得到缓解,但个别断面如3号线过江断面将突破4万,个别站点如柳洲东路、马群等压力突出的站点可能出现限流问题。
图 轨道1、3号线末端客流效益较低
3、远期规划轨道网络评估:基本实现了对城市功能的服务,确立了在交通体系的骨干作用,但在线网层次、快线可达性、线网覆盖、换乘问题仍有优化空间。
南京市目前轨道交通线网已规划25条线路,中心城区线网密度0.70 公里/平方公里。规划轨道网络已基本实现对城市功能的服务和中心体系的支撑,确立了在交通体系的骨干作用和公交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线网层次、快线可达性、线网覆盖及换乘等问题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层次问题:中运量缺位、干线越位、快线错位。
快线问题:快线不快且未进入中心城区,部分区域时空通达性不足。
覆盖问题:中心区线网密度仍有加密空间,部分走廊未覆盖强。
换乘问题:部分线路、区域换乘不便。
no.4
评估重点与主要创新
1、分网络、分体系、分层级充分分析线网成就、问题,提出下一步线网调整优化方向。
针对城市功能、枢纽服务、运营服务等体系以及快线、干线、中运量等层级分别评估,总结已运营轨道网络四大成就,分析既有规划轨道网络存在的四大问题,对下一阶段线网修编提出四大建议。
2、结合城市用地情况,对站点周边不同圈层用地、人口、岗位数据定性、定量分析评估。
以轨道1号线为例,评估对轨道沿线站点周边地区的岗位、人口数量、线路延伸方案的客流效益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评估。一号线站点客流与用地开发规模基本对应。全线职居相对平衡。
图 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情况图
站点周边容积率:站点300m半径商务服务用地容积率约3.78左右,随范围增大逐渐缩小800m半径的2.8左右。
站点周边人口岗位:居住人口数量约111万,岗位数量约158万,岗位略高于居住,总体平衡。
1号线各站点客流与用地开发情况基本呈对应关系。800m半径开发最高的站点分别为新街口站、南京南站、鼓楼、三山街站等。
800m半径客流最高的站点分别为新街口站、迈皋桥站、南京南站、鼓楼、珠江路等站点。
3、明确评估重点,提出适合南京城市发展的轨道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评估内容,提出适合南京城市发展的轨道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涵盖线网结构、线网服务水平、轨道形态、运营效果等方面的七项核心指标和其他三十二项重要指标。
表1 轨道交通服务核心指标
序号 | 核心指标 | 单位 | 功能 |
1 | 线网密度 | km/km2 | 网络服务的供给能力 |
2 | 站点(人口、岗位)覆盖率 | % | 站点周边集聚度 |
3 | 时空可达性(45min轨道覆盖范围) | % | 提现轨道交通快速通达的覆盖范围 |
4 | 轨道方式分担率 | % | 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承担的作用 |
5 | 负荷强度 | 人次/(km·d) | 单位线路长度所承担的日客运量,提现线网的运营效率 |
6 | 换乘系数 | -- | 网络结构的合理性 |
7 | 舒适度(车厢站席密度) | 人/m2 | 提现舒适度服务水平 |
4、针对轨道在综合交通体系的定位,对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的换乘衔接关系同步评估。
从轨道站点周边场站设施、非机动车、小汽车一体化换乘接驳等多个方面,从设施配置率、服务距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精准评估。
地铁 线路 | 一体化规划中配套公交场站 | 备注 | ||
规划情况 | 规划完成情况 | 完成率 | ||
1号线 | 3个:河定桥站、百家湖站、龙眠大道站 | 3个:河定桥站、百家湖站、龙眠大道站 | 100% | 目前配套9处公交场站:迈皋桥站、红山动物园、南京站、鼓楼站、安德门站、南京南站、中国药科大学站、河定桥站、百家湖站 |
2号线 | 7个:油坊桥站、集庆门大街站、钟灵街站、马群站、仙鹤门站、仙林中心站、经天路站 | 5个:油坊桥站、集庆门大街、钟灵街站、仙林中心站、经天路站 | 71% | 除完成的一体化规划场站外,雨润大街站配有800㎡公交场站 |
3号线 | 16个:林场站、泰冯路站、星火路站、柳洲东路站、五塘村站、南京站、新庄站、夫子庙站、武定门站、雨花门站、卡子门站、明发广场站、南京南站、胜太西路站、诚信大道站、秣周路站 | 10个:林场站、柳洲东路站、南京站、新庄站、卡子门站、南京南站、胜太西路站、泰冯路站、星火路站、天润城 | 63% | 诚信大道站已建成,但由于道路问题暂未投入使用 |
4号线 | 9个:鼓楼、蒋王庙、聚宝山 苏宁总部、金马路、灵山、东流、桦墅、仙林湖 | 1个:鼓楼站 | 11% | 蒋王庙公交场站确定不建 |
10号线 | 6个:雨山路站、文德路站、龙华路站、万汇城站、江心洲站、绿博园站 | 3个:雨山路站、龙华路站、江心洲站 | 50% | 在小行站配置一处规划外场站 |
机场线 | 4个:南京南站、吉印大道站、翔宇路北站、翔宇路南站 | 3个:南京南站、翔宇路北站、翔宇路南站 | 75% | -- |
宁天线 | 8个:泰山新村站、泰冯路站、卸甲甸站、葛塘站、六合开发区站、龙池站、八百桥站、金牛湖站 | 7个:泰山新村站、卸甲甸站、葛塘站、龙池站、八百桥站、金牛湖、泰冯路 | 88% | -- |
合计 | 48(换乘站仅计算一次) | 27(换乘站仅计算一次) | 56% | 128个地铁站点共有37个站点配套公交场站 |
5、深化交通需求预测定量测试,对客流走廊、断面流量、站点通行能力等角度、定量分析。
为了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年份客流走廊,并且对轨道网络的布局模式以及线路的走向、规模提供客流依据,轨道线网建立了未来年份城市交通需求模型,对城市未来年份的客流走廊、断面流量、站点通行能力进行了定量预测。
★ 定量评估客流走廊、断面流量
★ 定量评估早晚高峰压力突出站点
no.5
结语
本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加快轨道发展、加强轨道规划与评估工作”的要求,对轨道运营线网、既有轨道网络进行了系统、全面、准确的评估,对线网规划与城市发展布局的协调程度、线网布局与土地性质的联系程度、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的协同性进行了多维度的审查。分析了现有轨道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轨道线网修编的反馈与建议。对于制定适应远景发展需要的轨道交通网络发展目标与策略,强化轨道交通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战略引导,加快南京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供稿:技术创新部
编辑:市场企划部